重庆炮校:重庆大学城里的第一座学校

淅淅沥沥的雨水里,倒春寒的风吹皱了一池秘密。愁人的雨滴落在后颈窝,冷不防的一缩,恰似我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陈家桥轨道交通站出站不到一公里,有许多的狗蜂拥而至来嗅我这个陌生人身上的气味。

炮校的简史

重庆炮校的前身是1938年1月在山西临汾组建的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于1953年到1969年期间在重庆大学城办校。核心力量是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特科支队,集结了解放军炮兵、工兵、装甲兵、通信兵、化学兵等多种特种兵。

重庆解放后,二野特科支队炮兵队进驻铜梁县旧石坝原国民党一空军训练基地。1951年3月,改名为第二炮兵学校。1953年,再次更名为重庆炮校,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重点培养迫击炮、野炮、榴弹炮连排军官和炮兵侦察军官。

1953年,重庆炮校迁至沙坪坝区陈家桥;

1962年全军院校调整,重庆炮校大部分专业教员与郑州炮校合并;沈阳炮兵侦察学校撤销,大部分专业教员与政工干部与重庆炮校合并,主要培养炮兵侦察军官。

1970年初,重庆炮校撤销,这里成为具有军工性质的虎溪电机厂所在地。

在高处俯瞰这片曾经的校园,青砖灰瓦的苏式建筑和茂密的树林,既平凡却也舒适。据说这里还是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地。

2012年初,虎溪电机厂生产厂房被全部拆除。

实地走访

很难说这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选择,在面对四面雨后春笋般的商业用房时,这个轨道交通站旁边的800亩地,谁又能不觊觎呢?

顺着唯一的道路走进这片土地,路过一群闲坐烧柴取暖的人们,火苗窜得老高让路过的我突生羡慕,在淫雨霏霏里我是那个赶路人。

路上的房屋多有编号,许多灰瓦房上镶嵌有带有“八一”字样的红五星,标识着这里曾是一个军事单位。

在重庆看过许多建筑的手手一下子就明白了重庆炮校的建筑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友好”大环境的产物,因为它们的“苏”味太重了,就和 插入《重庆大学的赝与真》里的苏联式建筑风格极其相似。

一开始就映入眼帘的是炮校遗留下的大礼堂,是当年全校的标志性建筑。后来虎溪电机厂期间,成为了厂区内部的电影院,能容纳1600余人。

因为是学校,所以食堂也有好些个。食堂的外立面是白色的,分布式地坐落在校园里。

在旧址里闲逛时遇到了游爷爷,他曾当兵,转业后是虎溪机电厂职工,现在已经近八十岁了。

说起曾经的故事,他情绪有些激动。先是滔滔不绝给我恶补了炮校的“前世今生”,又细数了他在虎溪机电厂里工作时因为思想觉悟不够高而错过了成为工程师的机会,以至于只能以修理工的工勤身份退休。

听他说话时我忽然恍了恍神儿,从54岁病退到现在游爷爷已经退休二三十年了,可他聊起关于过去时仍然有说不完的话和埋怨,人生这段路可能走到60岁以后就变得很缓慢,以至于七八十岁的时候记得的还是三四十岁的事情。

后来拜别游爷爷,根据他的介绍沿着上坡,看到了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宿舍类建筑。苏联专家楼保存完好,两层小楼外观坚固,据说目前是一位老红军的儿子的居住。

当我鼓起勇气敲开门时,开门的老爷爷精神矍铄人也挺帅,就是一听我介绍自己是搞文物保护的志愿者就给我吃了一碗闭门羹,嘴里念叨说“钱都不给还说我没保护好房子”,直把我往外撵。

不过我也听说了当年剧组取景用的就是这座房子,里面客厅、警卫室、台球室、套间、卫生间一应俱全,应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年一流的建筑水平。

校长的宿舍门口有一片小花园,在苏式建筑的古板中嵌上了中国的古典浪漫,但比起苏联专家的房子还是差远了,仅仅是单层的双坡屋顶。

不过这也正好体现了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除了专家的房子与众不同,其他的包括大校、上校、中校等不同级别的校官和学员的宿舍差别都不大,反映了那个年代消除阶级差别的思想。

游爷和我后来见到的奶奶耳朵都很背,听力都很不好,想必是当年轰轰隆隆对身体多多少少有影响,我猜这才是炮校烙印在他们身上的永恒印记吧。

感受

从炮校遗址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子就得以窥见这里的历史,从五十年代建校的苏式建筑,到虎溪机电厂接手后的厂办建筑——招待所、职工家属楼,再到虎溪机电厂走向末路的21世纪初留下的外贴墙砖的楼房,从内圈走到外围,似乎可以把几十年的历史抚摸轻触。虽未亲身经历,但却感同身受。

往期内容


重庆炮校:重庆大学城里的第一座学校
https://macin.org/2022/02/22/chong-qing-pao-xiao-chong-qing-da-xue-cheng-li-de-di-yi-zuo-xue-xiao/
作者
Shirley Lee
发布于
2022年2月22日
更新于
2024年4月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