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的花花世界
不想去被游客占领的人民广场,也不想去千篇一律的杜甫草堂,更不想去人从众的宽窄巷子,那跟着手手,我们去成都的街巷里溜溜弯儿。
铁像寺水街
比起水街,我更关注铁像寺。
藏传佛教在成都,就像成都一直都是藏民出藏的第一选择一样。
据《华阳县志》记载,这座寺庙建于500年前的明代万历十八年,掘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铁像名寺。
歪楼一句,藏传佛教是真的很喜欢用铁铸佛,手手奶奶家就有一座黑黢黢的藏传佛像。
与铁像寺一墙之隔是铁像寺水街,戏台子,摄影展,这些都是水街的精致,佛祖听不得这些。有茶馆也有酒馆,有喝茶抽烟的大叔也有凹造型的年轻妹儿,有穿汉服蹦跶的小儿也有含饴弄孙的老人。恍惚间铁像寺水街有些宽窄巷子的味道,这种味道未必不好,只是我不够喜欢。
肖家河
这里据说是成都一环内消费最平价的地段,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功于早年间的旧河综合治理,否则即使是消费便宜也无人问津。
肖家河是一条宽不足十米的小河沟,但是经过基于便民而非旅游的打造后,变得既市井又美丽,竟然让人有些向往。
如果你想出片,可以选择河左岸的浮生咖啡,悠哉又慵懒;如果你想融入成都土著的生活,河右岸的茶馆5元钱一碗茶,一下午40块的麻将钱,8块钱一碗的杂酱面,都可以是快乐源泉。
用盖碗茶喝咖啡,坐在藤椅上吃西点,这是肖家河的混搭,庆幸的是并不奇怪,还碰撞出了些火花。
十一街
这是一条吃东西的老街,带着民国时期川西风情的老建筑。
你以为会是千篇一律的小吃街吗,非也,这条街也就不到百米。看招牌看架势都知道是老店,说话都要小声点的那种老店,怕老板冒火不接你这单生意。
幺鸡面的脆哨炸酱面说实话不如贵州的脆哨好吃,但是口感层次很丰富,摄影师作为武汉人表示加上一勺麻酱可能风味更佳,是担担面和热干面的综合体。
但是他家的鸡汤是真的顺口,鸡汤白菜解辣清爽,是减肥爱好者的爱。
隔壁的苍蝇馆子只有午市营业,但是出品说实话还不如手手家楼下的馆子。
巷巷面现炒的回锅肉还真是值得夸奖,但是成都的面不如重庆的好吃,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成都妹儿给我说的。
十一街最火的拈一筷子江湖菜,不算便宜的情怀所在。江湖菜本来就佐料多内容少,这家就更甚了。大多数来吃的都是来拍照的年轻人,江湖菜也不再江湖了。
北书院街
打车、问路、导航,找了好久在找到位于中西医结合医院北院区对面的北书院街。
走进这条街才感叹,之前看到的那些都是粉饰过的街景,这段才真的是未经修饰的成都老街。
这里还被成都土著们占领着,没有其他人问津。不过如有外人真正到来,闻着略刺鼻的气味,看着地上淌着的污水,恐怕很难真心爱上。但那又怎样呢,这就是它原本的样子。
走到北书院街的尽头,看到一座砖砌建筑还蛮有趣,虽然上面挂着“私人住宅请勿入内”,但还是忍不住探头去多看了两眼。结果大叔一下把我叫住,饶有兴趣地和我说起了这里的故事。
据说明正德十二年在此建有大益书院,“书院街”因此而得名,而这栋建筑也就是曾经的书院。
大叔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年了,曾经的书院经历过被大家一起居住的日子,书院也被隔成了一间一间的小屋。如今成了危房请居民搬迁,大叔说他确实不愿意搬到他们为他找的位于7楼的安置房,住惯了平层的人,怎么还爬得上七楼呢。
柿子巷
拥有可爱名字的巷道,源于这里曾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清朝时候叫永平胡同。
但是真正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大大的小洋楼,造型别致,历久弥新。据说这里是抗日名将国民党军44军军长王泽浚的故居,后来王泽浚本人因战败被俘,才托说这是他父亲,也就是后面的四川省主席王缵绪的房子。
随着百米的柿子巷深入,有何氏骨科和杜氏骨科的故居,星星点点的文创小店和咖啡店映入眼帘,还有名为柿子书院实为民宿的小房子,玲珑又精致的格调不言而喻。柿子巷就像娇羞的小儿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成都,街巷是一座活生生的民俗博物馆,骑车逛一逛,能触摸到活灵活现的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