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来自无人知晓的我的凝视

小小的时候就来过遵义,那时候跟着妈妈,第一次体验了火车的软卧。小孩子对于衣柜里、床下这样的密闭空间都有一种天然的兴趣,所以我对第一次住在这样小盒子一样的房间的感受记忆犹新。顺着铁梯子爬上铺位,床头有小小的灯泡,比起硬卧而言腰是可以伸直的,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可以一家人软卧出行,我们一起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房间里,该是多有意思。

后来长大了,一家人倒常常一起出行,却再没有坐火车一起出行过。因为常常一算账,3、4个人出行还是开车最划算,所以这算不算梦想败给了现实~

小时候对遵义的印象是茅台酒,开始念书了以后的印象是遵义会址,来了遵义7、8次,竟然一次都没有好好地了解过这座城市,汗颜不已。

牺牲掉当代年轻人宝贵的睡眠时间,六点半就起床,只为看一看遵义城的清晨。在成都和重庆都排长队的糯米饭,在原产地贵州是几步就有一家的存在。折耳根、泡菜、花生、洋芋、脆哨都是经典的内容,用饭勺把蒸好的热乎乎、糯叽叽的米饭盛出来,用手摊成一个饼状,把各类配菜放进去,再捏合,一个热腾腾的大糯米团子就出炉了。清晨买早饭的大多数赶路的人,和我一样周末还早起的打工人也是糯米饭的主力军。

前几次来遵义都去的是新区,现在每个城市都长得越来越像,我还以为遵义都变成了我看到的那个样子,后来发现原来它的老城还和二十多年前我记忆中的城市一样,80年代的建筑风格,狭窄的街道,和再也不复存在的我7岁时的朝阳。

起早除了吃早饭,还想逛一下菜市场。干货区的各类“贵椒”琳琅满目,不愧是在建干辣椒交易中心的城市,晒干的土豆片乍一看像极了百合,不知道应该怎么吃,评论区的贵州小伙伴可否分享一下?

作为城市非遗的脆哨,既有驰名省内外的“丁家脆哨”,也有不知名的街边店,就和重庆人心中的小面店一样,并不是最出名的是当地人的心头爱。全肥的、半肥半瘦的、全瘦的、切成丁的、切成片的,被高温热油逼出腻感的猪肉,一盆一盆地摆在玻璃窗里,无论是和面条还是米饭,它都是加分的CP。

吃过很多次贵州小豆腐,在菜市场里见到了各种有意思的豆制品。还有我一直觉得神奇却没弄明白的“zǎ”,终于在热心摊主的介绍下,了解了有红zǎ,青zǎ,用米、面和辣椒和在一起蒸熟,再晾凉炒干。当地人作为小咸菜一样食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只有在做zǎ肉(粉蒸肉)的时候才会拌在一起吃。

春天的集市再美妙不过了,嫩绿的小青菜们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菌菇们躺在各自的篮子里可可爱爱,老板见我拍照,赶紧整理了一下摊位,像极了自家孩子要上电视之前家长紧张的样子。

一排排用透明塑料罐子装好的泡菜真叫人口水涟涟,除了西南人民常见的泡萝卜、泡姜、泡辣椒以外,在遵义的市场里我还发现了泡蒜薹和泡儿菜头,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可惜嘴上溃疡未能尽兴。分享一个猎奇食品,不好说这是甜品还是啥,糯米团子包在红包或青色的泡椒里,问了摊主说是油炸了吃,也不知道是啥味道。

遵义城中,一条名叫湘江的乌江支流穿城而过,河面平静,水质清澈,晨跑的人和友善的秋田犬相得益彰。路边已经开始有了叫卖的声音,炊烟渐渐笼住这座城。

到了黄昏迢迢,夜色渐渐弥漫,三两好友结伴在仲夏的夜市,这座城市又沸腾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我一点不喝酒,但我喜欢看别人在街边的摊位里长歌纵酒,尤其是青年人意气风发地为未来干杯,让我想起梦碎的声音就和玻璃杯碎掉的声音那么相似。

春天的晚风太温柔,即使我是神色匆匆的路人,也不影响它拂过我的碎发。夜市里闹闹嚷嚷,喧响和揽客的声音和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的声音混在一起,美食很多,我却有一种不真实的体会。窄窄的巷子里塞满了人,以当地人居多,从沸腾的人声中穿行,短短一百米的捞沙巷走出了人间沧桑的既视感。

在遵义的清晨和黄昏,看到了很多琐细的红尘。人越多会越看不清楚,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更适合清醒地观察这个世界。


遵义:来自无人知晓的我的凝视
https://macin.org/2023/03/20/zun-yi-zao-shi/
作者
Shirley Lee
发布于
2023年3月20日
更新于
2024年11月12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