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首家民营银行
1.在银行出现之前
在筷子手前面几期的推文中,我们知道重庆是因为1890年的《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被迫开埠,重庆近现代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在银行出现之前,商人和老百姓们资金融通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呢?
封建社会时期(清末前面的几千年时间里)平头老百姓是很少会有储蓄需求的,自给自足嘛。钱庄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才出现的。在钱庄诞生的早期,小规模的钱庄只经营兑换业务。所谓兑换业务现在听起来有点奇怪,RMB和USD才能叫兑换,为什么清朝就有兑换业务呢?
其实,在古代政府一直是实行的多元货币制度,古装剧中大家就常常听说银子、铜钱、钞票嘛,这种“银、钱、钞三品并行”就当然需要相互的兑换了。钱庄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开始涉及到存款和放款等其他业务领域,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坚船厉炮,钱庄也可能会进化出现代银行的架构,但历史不容假设。
“存”与“贷”的需求满足之后,还有一项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就是“汇”,票号满足了这一需求。
百度百科讲票号是晩清至解放前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组织。其实票号最基本业务就是汇兑业务。等一箱银子安全地从山西运到北京再来谈生意,不仅商机没了,而且中途肯定很多劫匪 😂 ,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1840年前后,票号中出现了一个极富意义的现象,即信贷活动见诸于汇兑业务中,包括因预收汇款而形成的存款(顺汇)和预付汇款而引起的放款(逆汇)两项。并且通过钱庄与众多的商号建立了资金融通的关系。这些业务的日渐拓展,举凡清政府下拨的军款,政府饷需丁银,上输的赋税,地方士绅捐贴及各省之间的相互周转款项,无不委托票庄包揽汇兑,因而形成“西帮票号汇通天下
”的盛况。
在清末民国那个社会巨变的时代,钱庄票号这类老式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类型其实已经很趋同,大的钱庄也兼营汇兑。商人老百姓们零散的基本的金融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
2.银行的出现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强入侵内忧外患,旧的经济被瓦解,中国的经济基本就被英、法、德、日、俄等国通过设立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操控。
当时任清政府“铁路总办”的盛宣怀,在修京汉铁路的过程中,“又因铁路不能不办银行”,只有兴办自己的银行,才能为兴办铁路提供保障。
因为要办铁路筹集资金,所以先要办银行。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
铁路之利远而薄,银行之利近而厚,欲银行铁路并举,方有把握。–盛宣怀
1899年,重庆产生了第一家新式银行,就是中国通商银行重庆分行的设立。
这个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家银行,本来还有很多可以讲的故事,但受制于篇幅筷子手就讲该行第一届董事会的成员吧。
盛宣怀知道,通商银行完全官办是行不通的,他认为银行若“执官府制度,恐窒碍滋多,流弊斯集”。所以通商银行首任九位总董中,大多是有商人背景的。如果按现代的视角来看,通商银行是有民营资本参与的。
- 严信厚:“宁波商帮”的开路先锋;
- 严潆:参与过轮船招商局和华盛纺织厂的经营管理;
- 杨廷杲:华盛纺织厂董事;
- 刘学询:广东富商;
- 施则敬:中国红十字会创办人,官员;
- 叶澄衷:是严信厚老乡,民族资本家,上海澄衷高级中学就是他创办的。
- 朱葆三:上海工商界领袖;
- 张振勋:南洋华侨巨商,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 杨文骏:香山县知县。
3.重庆第一家民营银行
通商银行重庆分行成立后,又过了6年时间,1905年重庆设立了第一家地方官办银行:濬川源银行。后陆续官办性质的大清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重庆设立分行。
直到1915年3月,第一家民办的银行成立,聚兴诚银行。
在聚兴诚银行成立前,重庆进出口商号“聚兴仁”便依托各路帮派的内在纽带,实现了发展壮大。所以这家民营银行其实是“跨界”而来,从商贸跨界到金融。
聚兴诚成立之后就开始筹备修建银行大楼。当时委托日本留学归来的工程师余子杰仿照日本三井银行样式设计,建筑于1917年建成,具有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地上为四层砖木结构办公大楼,地下为金库和库房。
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全国陷于军阀混战之中,使聚兴诚的业务大为受挫。杨氏兄弟之间,对经营大计产生分歧。
1924年杨粲三在汉口召集了一次家族主要成员的重要会议,决心团结一致,共谋聚兴诚的振兴。1930年时,聚兴诚自行设炉,将沙金和首饰用金炼成十两重的金条,烙上“诚记”的牌号经营,数年之后,增加了收入,巩固了信用,逐步填补了亏损,使银行摆脱困境,重新趋于稳定。此时杨粲三决意将聚行办成“西南第一金融机构”。他的这一“植根西南”的方针曾被金融界誉为“明智的决策”。
后来由于抗战的深入,许多工商企业迁入重庆,此时本土的聚兴诚银行迎来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聚兴诚银行于1951年11月1日参加公私合营,从而结束了这家长达34年之久的民营银行。至今,聚兴诚银行大楼还保留完好,位于重庆渝中区望龙门解放东路112号,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筷子小手
的粉丝们有机会来重庆玩耍,可以去这里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