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碉楼:世界文化遗产免票路线分享

江门的碉楼,是躺在我“待打卡清单”里超过5年的地点,今日终于得以成行!

爸爸妈妈去澳门溜达的间隙里,我们驱车往西,试图靠广东的乡村更近一些,这是筷子小手未曾探索过的足迹。不过当我从马来西亚回来,反而对广东、福建的传统文化了解更多了一些,这样奇特的 CALL BACK是有些出乎我意料的。

在江门的田园阡陌间,碉楼如沉默的巨人,岁月在碉楼与村落间留下沉默的低语。

其实规划内的江门碉楼集中在开平,而开平碉楼又分为“自力村景区(门票78)”、“立园景区(门票100)”和“锦江里景区(门票50)”。

在我认真做过攻略研究后,发现整个开平碉楼仍完好保存有1833座,这意味着只要你有一辆车,就可以不花门票不必人挤人参观到这个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整体篇幅较长,需要简短江门碉楼一日游攻略的小伙伴们可以直接拉到文末。

浮月村

浮月村不在开平,而是在开平南边的江门台山。这个名字就带着诗意的地方,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和陈国旗楼,它们像是从岁月深处走来的十五位兄弟,各自带着楼主的名字,伫立在田野与青山之间。

“老大”是惠华居,它建于1917年,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也赋予了它一种沉稳的气质。而“最年轻”的觉庐,虽已68岁,却依旧风姿绰约,仿佛刚刚从一场悠长的梦境中醒来。这十五座洋楼,像是被时光精心雕琢的宝石,镶嵌在浮月村的肌理之中,每一座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往事,每一座都承载着一段侨民的乡愁。

初入村口是一座母仪亭,修建人是为纪念自己的母亲,但也供路过的人歇脚避雨。广东作为中国典型的侨乡,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许多村民有海外亲属或曾在海外打拼。这些华侨积累了财富后,往往会选择回乡捐资修路、建亭,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家乡的回馈,也是侨乡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广东地区有许多与公益相关的传统习俗,如佛山的“行通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慈善性质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传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漫步那十几座洋楼便如珍珠般散落在田野间,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稻田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这些洋楼,是浮月村的最美印记,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有西方的华丽装饰,又保留了中式建筑的古朴韵味。它们是侨乡近代建筑成就的集中体现,每一座都承载着海外华侨对家乡的牵挂与眷恋。

上泽桥

上泽桥是在去翁家楼的路上路过的村尾小乔,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之上。它见证了浮月村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村民的回忆。站在桥上,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些从海外归来的华侨,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走过这座桥,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

上泽桥不仅是浮月村的交通要道,更是岁月的渡口。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海外与家乡。桥的两侧,是村民世代耕耘的田野,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而桥的尽头,是那座座洋楼,它们静静地伫立,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侨民们的乡愁。

翁家楼

决定去翁家楼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看到当地文旅的力推宣传,翁家楼位于端芬镇庙边村,是台山洋楼的代表之一。

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在美国打拼的三兄弟回到家乡后请得过设计师建造。翁家楼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由旅港翁氏乡亲,于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的五座豪宅组成,三座主楼称刘备楼、关公楼、张飞楼,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沃文楼(又称关公楼),庭前树林婆娑,与楼同高的椰树见证了沧桑的历史。

翁家楼最早由翁瑞正兄弟建造。翁瑞正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前往美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在国民党台山县政府担任管理农业和田地的职位。翁瑞正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还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在香港和澳门都有生意,包括在澳门开设手电筒厂和在香港经营茶楼。正是凭借这些生意积累的财富,翁瑞正和兄弟们于1927年回到家乡,建造了翁家楼。

翁家楼建成后,翁家兄弟主要在香港生活,翁家楼只是偶尔居住。1945年,日本占领香港后,翁家人才带着家人回到翁家楼躲避。新中国成立后,翁家楼曾先后做过大队部、小学和民兵营,经历了许多变迁。改革开放后,华侨政策落实,房子归还给了翁家,但他们并未接手,担心政策变化,直到现在,翁家楼的大门仍然紧锁。

经过翁家楼抵达庙边村,村头遇见一位婆婆,看着犹豫的我们,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村里转转,幸得婆婆的邀请,村里的狗子们都对我们友好欢迎,虽然婆婆说一口我完全听不懂的广东话,我的普通话她也一点不理解。

日升楼与翼云楼

决定去这里是路上偶然做的决定,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一张图就被吸引了。一高一低两栋楼,一座名为日升寓意旭日东升,一座名为翼云寓意比翼凌云,听起来就颇有罗曼蒂克的色彩。日升楼建于1926年,由侨居国外的司徒昌伦先生出资建造,高6层,楼身为方形,天台上的楼顶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圆形拱顶。这两座碉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相映成趣,更在防御功能上相互配合。

中坚楼

中坚楼位于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始建于1918年,外形酷似机器人,因此被称为“机器人碉楼”,是开平碉楼中的独特存在。它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楼体的角堡(俗称“燕子窝”)和射击孔数量众多。

中坚楼和其它民用的碉楼不同,它还曾经参与过抗日,因此证明它30CM厚的墙体和2CM厚的铁板窗户是经得起考验的。

仓东村

仓东村位于门票78元的自力村旁边,村里有碉楼、祠堂,和50多间建于明代、清代的充满岭南特色风格的青砖屋。仓东村是开平塘口镇的一个华侨村落。上世纪初,大批华侨返乡,在这里兴建了数十栋别具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祠堂、碉楼。

而今的仓东村文艺气息十足,作为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曾经随着村民移民或者外迁,这个凝聚着几代华侨心血、曾经辉煌的华侨村落,已人去楼空、破败凋零,只留下6户20名老人小孩居住。

为了“留住”濒临消失的古村落,2011年,五邑大学的谭金花教授发起了“仓东计划”,旨在保育和活化当地的建筑与文化。这个项目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修复工作,将破败的古屋、祠堂和碉楼重新修缮。

祖宅村

祖宅村,村如其名,是自力村所在的塘口方氏开族之地。

祖宅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是开平地区较早的侨乡之一。20世纪初,许多村民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海外汇款,在家乡建造了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碉楼和祠堂。这些建筑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侨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族荣耀的传承。

村内有“碉庄”的大门,门柱上的对联虽然已经模糊,但依然能让人理解“碉庄”之名的含义,即由碉楼和庄园组合而成。村内的观音庙采用了西式的拱门和雕花,但又保留了中式牌匾和对联,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写在最后

在大马和昔日侨居海外的华人们沟通时,我常常问他们有没有回过中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是想回来看看,只是都担心回去要花很多钱。我们在广东看到这些碉楼的修建者们大多是在海外赚了钱的同胞们,可更多的同胞是和千千万万的普通打工人一样做着辛苦的活路,他们总担心回到故里之后,会有亲戚乡邻觉得他们在海外赚了大钱。

有一个马来华人朋友告诉我,前些年他陪父亲回了一趟祖籍福建,捐资修建宗祠、红包等等等等花了近十万块,这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所以后面的年轻人他们还是会回中国看看,但更多是“锦衣夜行,独善其身”。

极简攻略

江门碉楼一日游,总计350公里:

珠海——浮云村洋楼——上泽桥——翁家楼——日升楼——中坚楼——仓东村——祖宅村——珠海

路况不错,新手也可自驾;沿途会经过很多乡镇,比如我们经过了赤水镇,吃到了极有特色的鳝鱼煲仔饭。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往期旅行笔记


江门碉楼:世界文化遗产免票路线分享
https://macin.org/2025/02/11/jiang-men-diao-lou/
作者
Shirley Lee
发布于
2025年2月11日
更新于
2025年2月17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