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船老街:看见重庆正在缓慢消失的一帧
从轨道4号线冉家坝上车,一路晃晃悠悠坐了20多站。窗外的风景,从密集的高楼大厦,逐渐变为低矮的民居,最后是连绵的田野和山丘。直到重庆话版本的报站声响起“石船站到了”,我才惊觉——这怕是走到了重庆城区的尽头。
说起石船,很多重庆人都要愣一下:这是哪儿?确实,位于渝北东部的石船镇,距离主城核心区已有40多公里,算是重庆主城最边缘的乡镇之一。走出轻轨站,四周豁然开朗。没有高楼遮挡的天空,显得格外辽阔。几个摩托车司机在站外懒散地等着客人,问一句“走不走老街”,立马就有师傅热情地迎上来。
“十块钱,直接给你送到老街口!”
路两旁是典型的乡镇景象,零散的商铺、自建的小楼、偶尔驶过的三轮车。越往坡上走,越能感受到一种与都市截然不同的时间流速,一切都慢了下来。
一进入镇子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坐在路边的爷爷奶奶。他们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或独自一人静坐抽着旱烟,或慢悠悠地做着手中的活计。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也赋予了他们一种都市人少有的从容与安详。老人大多是老街的原住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他们见证了老街的繁华与沉寂,自己也成为了老街历史的一部分。
来之前就听说,石船最出名的是它的“赶场”。甚至四号线都被亲切叫做“背篼专线”,每逢公历2、5、8的日子,这里就会聚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民,摆摊设市,交易买卖。来之前在社交平台上搜集资料,为了拍摄最原生态的赶场画面,许多摄影爱好者和大学生会凌晨4点就起床,赶最早班的轻轨来到这里,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市井画面。可惜只有周末有空的我们没能赶上赶场日,但依然能在老街的路上,想象出热闹时的景象——摊贩云集,人声鼎沸,新鲜的农产品堆满街头,乡亲们用淳朴的乡音讨价还价……
石船老街依山而建,西高东低,青石板铺成的街道顺坡而上。历经岁月打磨,石梯的棱角已被磨平,石板也被踩出了深深的凹槽。街道两旁,是保存完好的穿斗式木结构老屋。斑驳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各个时代的印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供销社标语、毛主席语录、老式广告画……
老街上的建筑大多还保持着最初的功能:老式的中国农业银行储蓄所、供销社、老邮局、镇政府办公楼、礼堂戏楼……虽然很多已经废弃或另作他用,老公社的房子被传教士买下来做了教堂,但外观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时近中午,肚子开始咕咕叫。街上不多的饭馆里,既有卖荣昌卤鹅的,也有卖荣昌铺盖面的,而我们慕名找到老街上有名的“赶年饭店”,点了这里最出名渝北非遗菜品、渝味360碗的烧椒猪头肉。店面很朴素,追求环境和洁癖选手勿近,但生意却很好,十一点多就坐了好多人。一份猪头肉只要30元,端上来却是满满一大盘,分量十足。
说实话,味道没有想象中惊艳,猪头肉有点肥,就是简单的咸和极致的灼烧的辣,很传统的农村做法,我猜这种重口味的调味,是为了方便下饭,也适合干完体力活的人补充盐分。虽然不太符合我个人的口味,但这份朴实无华的家常菜,却让人吃出了一种久违的真实感,不算复合型的味道,只有实实在在的食材和饱足。
在老街转了一圈,竟生出一种“矛盾的治愈”。
一方面,你会为这里保存完好的市井生活图景而感动;另一方面,你也会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传统乡镇生活方式正在不可避免地逐渐消失。现在的石船老街,还能看到老人在街边用传统的杆秤称重,还有师傅在用传统手艺修补鞋子,有传统木匠的行当,还有老式的理发店在用最传统的方式为老人理发……但这些画面,或许再过几年就将不复存在。
回程我们选择了步行,沿着一条缓坡向下走。天气不算热,微风拂面,溜达起来很是惬意。聊天上的滑翔机,聊人生的际遇与无常,没有了来时风尘仆仆的赶路。在身上保留旧的记忆和气息,不过是为了放缓一种正在消逝的秩序。至少人与土地、与岁月之间,还维系着某种温柔而坚韧的联结。而人带走的,不过是一襟晚照,几缕烟尘。
如何前往石船老街?
-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至“石船站”下车,1号口出站
- 步行:出站后沿石龙路向上步行约1.5公里
- 摩托车:轻轨站外有摩托车可搭乘,到老街价格约10元
- 最佳时间:如果想体验赶场,可选择农历逢2、5、8的日子前往(记得早点出发);如果只想安静地逛老街,建议避开赶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