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的崖壁上藏着啥?下汉墓 赏石刻 访古刹
顺河镇汉代崖墓
周末午时未到,筷子小手已站在顺河镇观音洞村的砂岩崖壁下。
抬头望去,数十个方形洞穴如棋盘般嵌在青黑色山体中,栈道木阶在脚下发出清脆回响,最大的一座单室墓仅容一人通过,指尖触到门框延熹年号的隶书刻痕时,一股阴寒之气从墓室深处涌来。借着手电光,赫然见西壁石棺床旁刻着双人推磨图:农妇裙裾翻飞,磨盘纹路如菊绽放,两千年前的晨昏劳作竟在幽冥中永恒定格。
顺河崖墓群建于东汉时期,分布面积约 1 平方公里,主要由蛮子山崖墓群、观音洞崖墓群、狮子山崖墓群和后山崖墓群等组成,总计 200 多座。这些崖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每一座崖墓,都像是一部无言的史书,默默地诉说着墓主人的故事。
有的墓门上雕着各种图案,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有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还有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继续深入墓室,里面的景象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墓壁上刻着的 “花鸟虫鱼”,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有些已经漫漶不清,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与细腻。
据《华阳志》记载,蜀人和巴人的生死观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崖墓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反映了 “事死如生” 的厚葬观。在古人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次新的开始。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墓葬方式,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这种对生死的独特理解,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村口打听古墓是毫无收获的,只能和村口小儿打听说“乘凉的洞子”,和村中老人打听“蛮子洞”。
这实为秦汉巴蜀先民遗存。他们笃信死亡是迁徙而非终结,《华阳志》记载其“凿山为室,事死如生”,将生前宅院悉数复刻于崖壁。穿行在狮子山墓群间,我摩挲着2009年新发现的题记——“陈夫人辛苦了……”四十余字在熹平年号下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是内江现存最早的墨痕。
灵芝岩佛影
转过三座丘陵,来到松柏寨。石门寺、般若寺和灵芝岩摩崖石窟均位于松柏古山寨,据说古山寨地理位置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般若寺位于花芯,石门寺和灵芝岩摩崖石窟分散在盛开的花瓣上。
清嘉庆年间修筑的寨墙绵延十里三分,竟比清代内江县城还多出一里。沿南麓小径下行,忽见红色围墙院落——灵芝岩到了。看守的大爷推开铁门时,乘凉的犬吠惊破岑寂。这位大爷大家尊称为“灵芝老人”,虽然年过八十耳朵有点背,但说话声音洪亮,这一手好字很难相信没有上过一天学,当地信众常请他抄写经文。
灵芝老人非常虔诚,他告诉我们他是出家人。听人说他几番出家又几番还俗,走南闯北,最终在灵芝岩找到了落脚点。在方圆几十里,周和尚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叫周吉富。
6.5米高的唐代阿弥陀佛垂目含笑,衣袂似被天风拂动,足下莲台承着宋代补刻的狮牛浮雕。2011年大雨,乡民怕石佛淋雨,连夜给佛陀披上蓑衣,而今朱红亭阁已覆其顶,唯有岩壁张应登诗碑“一方明月千尊佛,两朵灵芝万斛泉”仍在诉说这位万历进士的思考。
最痛是《丈雪行实碑》,康熙十八年(1679年),这位临济宗高僧避战乱至此,在泉边写下“浩浩江流入翠微,牧童吹笛弄玄机”。如今墨宝湮灭于灰浆,唯右泉叮咚入潭,成就“芝岩滴翠”的绝唱。
般若寺春秋
登寨东北麓,紫红照壁上“佛”“福”二字已褪成胭脂残片,而“般若寺”金匾仍透唐风筋骨。天王殿的弥勒笑纳千年香火,韦陀金刚杵所指处,藏经楼已改作大雄宝殿——这里曾供奉全国仅存三部的唐代《般若经》抄本,梁间凹痕犹存经匣形状。“古般若寺”三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门联 “迷眼时便落众生境界,设心处即是诸佛道场。” 为明朝宰相赵贞吉撰,内江书法家李果青手书,旁边的联对是赵贞吉写的,初识赵贞吉是在《大明王朝1566》里,海刚峰和他关系不甚好,他和内江的故事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言,我们有机会再细讲。
古般(bō)若( rě )寺在四川人民的口口相传中成了波儿寺,寺庙里古韵十足,池塘和窗棂都别有风味,连介绍的文字都是纯手写裱起来的。
藏经楼碑记上详细记载了般若寺的历史。因唐朝奉佛教为国教,皇帝下诏在资州修建寺塔供奉全国三部般若经之一,融合三教之地。唐武宗年间寺主怀敬圆寂,会昌灭佛,几无完瓦,大士名僧悉力修葺,百年古刹幸得保存。北宋乾道,隽罗汉于石门。大明成化,覆伽蓝于鹭峰。康熙年丈雪复修般若寺,乾隆年间,上下七进寺而建,两重寺内外而修,规模达到鼎盛时期。
直到共和国建国之初,法堂开为学堂;特殊时期,藏经楼改成学校;政策开放后,恢复宗教信仰,抢救文物,唯存藏经楼。2006 年般若寺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九十老僧圣德和徒孙主持清观,携领乡民修路。然而 2008 年汶川大地震,难保康熙 27 年古庙建筑,瓦砾遍地,圣德法师千里化缘,凑资百万,于 2011 年春动工修复。经过两年,2013 年春完成开放。
石门寺断头罗汉
日影西斜时寻到石门寺。这里地貌属于特殊的丹霞地貌,由泥岩夹砂岩组成。上层砂岩坚固,下层泥岩易蚀,岁月流转,天然 “石棚” 随处可见。穿过乡道崎岖,宋代释迦牟尼佛孑立荒庭,佛身丈余,左胁侍弟子头颅已失,左侧帽檐下的崖壁上刻有唐代会昌元年 “波若寺主” 入塔记事碑。最触目是释迦牟尼对面的十八罗汉龛——罗汉的头部都在早年间被破坏全部缺失。有传闻说明末张献忠攻寨不克,怒谓菩萨显灵,遂令士卒尽斫佛首。
如今,灵芝岩 - 石门寺摩崖石刻已荣升为 “四川乡村石窟文化景点”,保护状况相当不错,看得出下了功夫。暮色漫过寨墙时,山风送来丈雪禅师在梁平双桂堂得“丈雪”法号时候的诗句:“几许劫风吹不断,牢拴天地一虚舟。”
坐标指引
- 顺河崖墓:内江东兴区顺河镇观音洞桥,栈道直达核心墓群
- 灵芝岩石刻:松柏寨南麓寻红墙院落,开车导航可达
- 古般若寺:顺着灵芝岩石刻往山上走7-8分钟可达
- 石门寺:般若村油菜田深处,注意落石警示牌
体验建议
- 探墓宜携强光手电,注意墓室湿滑
- 地宫阴冷备蚊虫多备防蚊工具,白日观像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