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黄荆沟煤矿,故事比煤层还深

七月的太阳把沥青路晒得滋滋冒白烟时,我们拐进了黄荆沟煤矿的岔路。山风突然就斜着切过来,带着煤渣和老樟树混合的味道,蝉鸣都慢了半拍 —— 这里的夏天,果然藏着另一个时区,脚步不自觉就放缓了,像是被什么轻轻拽住了衣角。路边的野草沿着废弃铁轨的缝隙疯长,铁锈红的轨枕上,还留着几十年前矿车碾出的浅沟,阳光落在上面,像一串被拉长的省略号。

煤层里的年轮

威远煤矿的历史刻在山壁上。1910 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探矿技术来到了黄荆沟,拉开了深山小镇煤矿开采的序幕。威远煤矿的历史,是从 1938 年那个秋天开始的,当时国民政府为支援抗战,在黄荆沟炸开第一炮,黑色的煤层顺着山壁裸露出来,像大地撕开的伤口。

抗战全面爆发,东部沿海地区大片国土沦陷,海盐无法内运,民国政府明令自贡井盐加大产量,致使煮盐燃料需求大幅增加。为解决燃料缺口,紧邻自贡的威远煤炭成为最佳选择。1940 年 7 月 1 日,威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正式成立,选国民党财政部盐务总局局长缪秋杰为公司董事长,聘请当时的实业家、中国现代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孙越崎先生为总经理。

在抗战期间,威远煤矿肩负起支援抗战、发展后方工业的重任。1941 年冬采煤 2000 吨,次年产煤 4.7 万吨,充分解决了自贡盐厂、资中糖厂及周边州县企业的燃煤需求。其生产的优质煤大量运往炼钢厂、军工厂,为制造前方急需的武器提供了保障。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于 1943 年 11 月 14 日携夫人李德全来到威远煤矿进行抗日募捐演讲,矿长郭象豫及矿工们深受感动,当即决定写下每月志愿献金书,演讲当天即收到捐款四十多万元,后来又先后七次为全国节约献金总会捐款一百四十九万多元(当时国币) ,有力地支援了抗日。

1950 年后收归国有,这里成了四川盆地的 “黑金子仓库”,从1950年至1957年,威远煤矿共计生产原煤246.80万吨,上缴利润高达1001.50万元。

在矿区平房家属院偶遇的吕婆婆,她的老伴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招工从合川老家来的威远。“现在重庆的收入比四川这边好太多了”,吕婆婆说着,但没有埋怨和不满,仿佛只是在聊别人的事情。

“他不是主要工种,收入没那么高,但也身体不错,现在多活几年最有赚头。”吕婆婆摸着竹椅扶手上磨出的包浆,“无论啥子工种都值得骄傲,他们那时候产的煤能点亮好多大城市哦。”

井下还是太危险了,作为矿山子弟,我听太多人说过井下的故事:下井回来的,除了眼白和牙齿,浑身都是黑的,饭盒里的米饭都染成了灰黑色。

矿上的荣光藏在老物件里,可惜大门紧锁没能看到。但我们看到了陈列馆铁门外扔着的旧矿灯,玻璃罩上的煤渍洗不掉,开关拨片还能滑动;广场上的竖井竟然可以打几百米深,妈妈描述说坐着绳索下井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害怕。灯光球场以近乎悲壮的姿态矗立眼前,条石看台缝里钻出野草,篮筐铁圈孤悬如褪色的句号。当年万人围观球赛的声浪,如今被夏日午后麻将的噼啪声取代。

天空之镜

顺着当地人指路,我们沿着极陡峭的山路蜿蜒上行,风越来愈凉。同行小伙伴笃定说这一定是一个小学,果然一处的校门藏在樟树林里,红砖墙上 “高高兴兴上学” 的标语褪成了淡紫色。

这里就是 “天空之镜”—— 小学铁门前修葺过的平静如镜的小池,在晴天能骗过人的眼睛。我们去时正赶上正午,云在天上走,玻璃里的云也跟着动,站在池子边缘的人,脚像踩着云海,手机镜头往下压,能拍出 “人站在世界尽头” 的错位感。镜头里的人摆好POSE,摄影师举着手机,镜头里的人的裙子在风里掀起来,裙摆和云影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看旁边的介绍说,刘校长花 10 万修的水池子,抽山泉水循环,池水才总这么亮。热心人捐建的石阶上,还有刘姓的老师花钱修了路和供游人休息的桌椅和棚子。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在这所小学任教的老师们,也觉得人生的活法很多样,他们这样在老一辈的活法里已是通透。

吕婆婆家的烟囱升起了炊烟,混着山风里的樟树叶味道,和几十年前一样。只是这炊烟比当年细多了,像根游丝,一头系着过去的煤渣,一头飘向远处的云。

黄荆沟的夏天依旧凉快,只是风里的故事,比煤层还深。


威远黄荆沟煤矿,故事比煤层还深
https://macin.org/2025/09/15/wei-yuan-mei-kuang/
作者
Shirley Lee
发布于
2025年9月15日
更新于
2025年9月16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