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溪水里啃冰西瓜,泸州还有这等神仙地儿
虽已立秋,烈日依旧。从一开始的还要做思想工作让两位老伙伴去耍水,到老伙伴们快临近周末主动问我这周去哪儿,热气不分老幼一视同仁。我们仓促收拾了些东西,开向泸州。车子沿着山路盘旋,不知转过多少道弯,钻过多少片浓得化不开的绿荫,最终停驻在目的地,甚至不用刻意寻访,只是当溪水清透的粼光与两岸竹林摇动的绿影猝然撞入眼帘时,双脚便自作主张踩住了刹车,心说:就是这儿了。
溪上已热闹如同街市。
十几户人家错落安营,锅灶烟火气腾腾升起,竟奇妙地编织出一种被水流声滤过的安宁。各家摊开的方寸之地,简直如微缩市集:红油滚沸的火锅在临时搭起的简易灶上翻滚,凉面与稀饭在折叠桌一角静静释放清爽诱惑,炭火微响,烧烤架上肉串嗞嗞滴油;旁边,冷浸的钵钵鸡浸泡在香浓料汁里,等待被竹签挑起。再烟火热闹的人间,也能被溪流声与竹林影奇妙地浸染得熨帖宁和。
溪水清浅,刚漫过脚踝,足底触着的是被水流打磨了千万年的平整石板,光润如玉。这平坦石滩,原是地质深处古老穹窿构造的礼物,支起小桌小椅,如同把家轻轻安放在这自然馈赠的清凉台基之上。几百米溪段皆如此温顺,水流只懒懒地舔着脚踝,柔滑如一段沁凉丝绸。
上午还有一对夫妇携了高大威猛的德牧来学游泳,那庞然大物竟对着浅浅溪水显出畏缩,害怕得一脚踩在我的脚背上,最后只能在主人一声声的“好狗!好狗!”中迷失自我,勇敢踏出第一步。孩子们上上下下,在浅滩里追逐嬉戏,湿透的衣衫紧贴后背,蹦跳着水花和童谣。小家伙们早就疯了,提着水枪,拎着小桶,上蹿下跳,尖叫欢笑混着水声,就是最动听的背景音乐。
村民背着沿河岸缓缓穿行,用带点乡音的调子反复说着:“垃圾带走哈,莫要留痕——小竹笋金贵,莫去掰它——火堆熄尽再走,记牢了!” 朴素的叮咛带着责任的微光,还特意补充:“后面茅厕也尽管用!”人家不是来赶你走的,是真心疼这片山水,也真心实意地提醒大家, 对故土的热爱滋生这样的善意,我觉得甚至村里可以给每个玩水的人收5元钱的环保费,如果弄脏了破坏了就不予退还。
坐在水边,双脚没入水中,那股子凉意,从脚底板慢慢往上爬,小腿、膝盖……最后连心口都凉丝丝。周遭的人声与锅碗瓢盆的碰撞,被这潺潺水声奇妙地吸纳中和,变作遥远而模糊的背景音。水声是此地唯一执拗的叙述者,潺潺淙淙,昼夜不舍;但李老师作为资深的钓鱼佬,却告诉我他偏偏不爱这哗哗的水声,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只觉得溪水从趾缝间流逝,带走皮肤上的灼热,卷走心内淤积的尘灰,把疲惫从骨缝里勾出来,轻轻揉散在溪流的温存里。
目光随意漂游:有妇人俯身洗菜,碧绿菜叶在清水中浮沉,像被唤醒的生机;几个孩子正专心堆砌他们的石头王国,稚嫩的呼喊被水声温柔地托举着。竹叶的清气混合着各家飘来的食物香气,又被溪水泛起的清冽水汽一搅,成了夏日最沁人心脾的呼吸。切开随身带来的西瓜,红瓤还带着凉意,咬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迸裂,仿佛将一小片溪水的魂魄也吮吸了进来——甜味顺着喉咙滑落,仿佛把整条溪流的凉意都沉甸甸装进了身体,暑气被这甘甜彻底冲垮、溶解。
日影在石板上从东到西挪动,溪水中的清凉仿佛有生命般,沿着脚踝、小腿一路攀援而上,渐渐渗透了被城市喧闹烘烤得干涸的心房。被竹影与水声浸透的午后,拾得片刻“无事小神仙”。竹林沿着两岸长,阳光筛下来,成了碎金子洒在水面上、石板上、人身上,一点不晒,只有斑驳的树荫摇晃。
归程前,我们仔细清理了石滩,甚至带走了前人留下的塑料垃圾,不能辜负了那份淳朴的信任和这片好山水。回头再看一眼小溪,水还在哗啦啦地流,清亮亮的,冲过那些被无数人坐过、踩过的大石板。它好像啥也没记住,又好像啥都包容了。回程在泸州二环路上终于买到了合江荔枝的末班版本,其实去时就看到了因为着急赶路就没停下来,现在的品种有马桂荔6元、仙进奉12元,和巅峰时期一块五一斤的大红袍都差远了。现在泸州的桂圆(龙眼)逐渐上市了,一个月前还是树上的一串串石头疙瘩,而今已是那种一串串的喜人的模样,爸爸说他们小时候这个叫做“枝圆”,这个名字也挺形象的。买了一些尝鲜,五元一斤,肉不够厚但滋味蛮足,是泸州的龙眼独有的味道。
最后公布导航地点: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小屋基。
现在很多户外玩家都不愿意透露玩水坐标了,担心后面的人来多了不保护环境,会把清凉的小溪变成臭水沟。其实我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也感觉到,某一群人来后不久,一股尿骚味就来了,所以还是要再三拜托大家,清清小溪,人人珍惜!